写在前面

这是我基于一个架空的理论框架试图推导出的一套逻辑自洽的世界观,与现实世界毫无关系

我希望以一个类似于教材或科学史的方式来展现出这一套理论体系,下面就是它的内容

世界与空间

空间学(Especiology) 是研究空间(Space) 的学科。所以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所处的世界(Universe) 是怎样的。

世界以核为中心

我们所在的世界,呈现出以核(Kern) 为中心,球状对称的结构。核是一个具体结构不明的发光体,为世界的全部运转提供能量。核是至高无上、不可到达的。核也是自古以来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一个共同信仰。

间界、内界和壳

我们俗称为“地面”的,是一个以核为中心的巨大球面,在空间学中,它被称为间界(Interverse) ,因为它是两个巨大而深邃的区域——内界(Endoverse)壳(Shell) 的交界面。

内界 指的是交界以内球形区域。内界非常空旷,除了靠近交界的很薄的大气层以外,几乎没有物质存在。可以说,内界是核与交界之间的阻隔。在古代,人们认为只要能够穿过内界,向内运动长达交界的半径的距离,就可以到达核。这一度成为了古代科学研究的至高目的。然而,近代空间学研究表明,核是永远不可以达到的,内界看起来是有限的,但实际上却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

是被我们认为是“地下”的深厚的固体存在。壳的内层(靠近间界的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岩石,深层(比内层靠外的层)还存在一些流动的岩浆甚至熔融的金属,但这是我们对壳的结构的极致了解。

外界?

我们尚不知道的是,岩浆层、金属层外面还有什么结构?壳是否存在一个外表面,在外表面的外面又是非固体的或者说虚无的存在?还是说,壳延伸到无限远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固态壳,而我们——一切生命——被局限在壳内?

内界 相对,人们假想在壳外存在一个真正广袤无垠、一片虚无的外界(Exoverse) 。但壳是否是有限厚的、外界是否存在还在争议之中。由于目前人类科技对壳的探索存在深度上的限制,外界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的情况下,都只能存在在人们的想象之中。近年来,有一些科学家企图发现壳外的存在对壳内物理现象的影响,来间接研究外界的存在性和结构。但他们目前还没有取得任何建设性的成果,外界的存在性可能是一个不可能探知的命题。